An Invisible Sign

Model-View-Controller

影片中的斧子很关键,据说小说原作的第一句话,就是“我二十岁去店里买了一把斧子”——我其实未读过小说、或许理解有所偏差——光从影片看,很多问题都直接牵涉到开头父亲的童话,王国人口爆炸,国王要处死面包师傅家人,父亲提出砍去每位家人的肢体以替代死刑。于是,小女孩失去了她的脚。不过,童话以家人美满团圆而告终

斧子——正是那个布偶“心魔”(行刑者)砍断所有人肢体的道具。童话中和现实中的父亲把“牺牲”——被迫的付出,作为家庭圆满、幸福、甚至是有钱(童话情节)的先决条件。显然,父亲也强迫家人和他一起如此“牺牲”。小女孩除了根据这个观念,自己理解演绎出一套怪癖之外,还将斧子视为“牺牲”的象征,她也需要这件象征物时时提醒自己。

女孩成人之后,这个“执念”毕竟显得怪异,所以她时时在伪装,“撒谎”。买了斧子后,她特地将斧子装裱粉饰为“7”,挂在教室里,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。这个教室是她最初爱上数字的地方,“斧子7”其实是对她自己的教具。之后,阴差阳错,伤了自己的腿,恐怕是幼年童话的投射吧。不过,女孩走出“牺牲观”的怪圈,亦是由此而起。

我觉得,这种“牺牲”观在美国,自然有宗教的背景,可我们对此可一点儿也不陌生!从小到大,受的都是“牺牲观”教育。被迫的付出,是成就从个人到国家种种目的的先决条件。影片之所以在最后触动我,不是圆满的结局,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答案:靠伤害自己、被迫付出的“牺牲”都是某种妄想症(从国家层面来扮演父亲角色,以“牺牲观”来推广教育民众,就更是别有用心了),追求幸福圆满的唯一道路,是积极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,去创造,实现部分(个体价值)的总和大于整体,而非相反!

转自:从斧头开始的牺牲观妄想症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